网上剧院>>聚焦梨园

彭美英:唱出“正字戏”新乐章

2017-03-23 13:21:21 来源:中国文化报

2015年,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、中国戏曲评论家郭汉城(左)为彭美英(右)授课。彭胜楠摄

30万字,100多张图片,这是一位古稀艺人耗时6年的心血之作。翻开厚重而翔实的《南戏遗响——正字戏》一书,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,对拥有800年历史的正字戏的厚爱和痴迷跃然纸上。谈起正字戏,这位老人娓娓道来,诉说着将近一甲子的爱恋。

从艺五十八载,

为正字戏传承发展不遗余力

正字戏又名正音戏,系南戏遗响,以中州音韵官话唱念,是一种多声腔的古老珍稀剧种,传承至今,仅存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一家。800年来,它活跃在粤东地区的田间地头,留下了2600多个传统剧目,也培育了以彭美英为代表的一代代优秀传承人。

彭美英是陆丰市人,从小家境富裕,父亲想让她上大学深造,可她却对正字戏一往情深。14岁那年,恰逢当地正字戏剧团招生,父亲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,只好答应她去试一试。却不想,这一试,就让她与正字戏结下了近一甲子的情缘。

从艺58年来,彭美英孜孜不倦,跟着老艺人刻苦学习,从优秀传统剧目中吸取精华,从一个黄毛丫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正字戏演员,在多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。2007年,彭美英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2016年,她还入选2016年“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”戏曲专项扶持项目“名家传戏——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”工程入选名单,成为广东省4位入选名家之一。

彭美英不仅立志把正字戏演好,更想把正字戏更好地传承下去。这些年来,她先后收了11名徒弟,传授过技艺的学生则更多。在她的努力和奔走下,陆丰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由财政全额拨款,为演职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。一批年轻学员从艺术学校毕业后,成为年轻的传承人,解决了正字戏演员青黄不接的难题。

如今,正字戏这朵艺术奇葩越开越绚丽,但彭美英并不满足。长期以来,正字戏靠口耳相传,文字记载甚少,尤其是缺乏系统的总结、提炼,一些优秀的剧目、表现手法有失传之虞。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正字戏,彭美英决定为正字戏著书、立说,为古老艺术修史、立传。2009年,彭美英的著作《正字戏》出版,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艺术奖。

六年著书立说,

为正字戏留下宝贵史料

《正字戏》一书赢得了各方好评,但彭美英深知,由于资料的缺失,这本书还不完整,尤其是对正字戏独有的南戏四大声腔(弋阳腔、余姚腔、海盐腔、昆曲)的记录,还不尽完善,说服力还不强。为了进一步研究、考证、充实、完善这座戏曲宝库,彭美英开始续写正字戏新篇章。

没想到,这是一个历时6年的大工程。续写之难,首先难在资料缺失。幸运的是,彭美英是一个有心人,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,她就用录音机把老艺人的唱段录了下来。不过,由于缺乏良好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方法,这些磁带都发霉了。彭美英到广州找专业人员对磁带进行清洗、去杂音、张贴,尽可能还原古老的唱腔。当年跟老艺人学艺时,彭美英边学边做笔记。如今,这些笔记帮上了大忙。

续写的另一个难处在于精力有限。这6年,彭美英不是单纯地写书,她既要授徒,又要指导正字戏剧团排练,还要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、录像,一个人要当成几个人用。在彭美英的主持下,陆丰正字戏先后排演了《刘文龙》《青蛇传》《换乌纱》《妈祖》等精品剧目,整理拍摄了40多个传统剧目。彭美英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作。每天晚上12点至第二天凌晨5点,彭美英秉烛夜书,连节假日也不例外。六年来,她以拼命三郎的精神,笔耕不辍。最忙碌的一段时间,她随身带着救心丸,白天拍戏,晚上写作,最后由于上火而无法进食,只能用水泡馒头吃。面对这些困难,彭美英一笑而过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6年初,《南戏遗响——正字戏》正式付梓。这本书共计30万字,比2009年的《正字戏》一书多写了3万多字。从正字戏渊源、传统剧目、声腔与伴乐、表演特色、著名演员、继承与发展等方面,为研究宋元南戏提供了翔实、生动、形象的历史依据,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。

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、中国戏曲评论家郭汉城评价说,这本书对正字戏声腔和近年来正字戏传承与发展内容进一步充实、完善。书中图文并茂,相得益彰,对中国戏曲史和戏曲研究提供了翔实、有力的重要依据。这位年过百岁的戏剧界泰斗,不仅在家里多次为彭美英讲戏、提出修改意见,还亲自作序写序。这一切,让彭美英既感动又自豪。

彭美英写这本书时,一些亲朋好友不是很理解,认为她为了正字戏辛苦一辈子,现在应该享受天伦之乐。但她说:“我从正字戏起家,没有正字戏就没有我的今天,我要报恩!”

责任编辑:张向琳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