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剧院>>聚焦梨园

中国戏曲电影迎来复苏 戏剧留影国粹传香

2017-05-04 10:36:02 来源:齐鲁晚报

原标题:中国戏曲电影迎来复苏 戏剧留影国粹传香

最近,多部戏曲经典剧目纷纷试水大银幕,引起文艺界内外的普遍关注。同在上周五,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赵氏孤儿》及《谢瑶环》等影片的上映,标志着历时5年、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“京剧电影工程”首批十部影片创作完成,第二批十部电影的创作工作正式启动。此外,粤剧、黄梅戏、花鼓戏等也集体投奔大银幕——作为中国电影百花园中一朵“奇葩”的戏曲电影,缺席多年后,似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。

每部电影投资600万元

日前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红毯上,迎来了一批特别的“明星”——他们是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赵氏孤儿》《乾坤福寿镜》《勘玉钏》《谢瑶环》5部京剧电影的主创。

这几部作品是我国建国以来,也是京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“京剧电影工程”入选作品。每部电影600万元的投资预算,还不及一些大牌明星出演一部电影的片酬,但参与其中的京剧人和电影人,凭着对京剧传承的责任心,把这事做成了。

《谢瑶环》荟萃了京剧界老中青三代名家新秀。影片的导演马崇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,是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的侄子;主演丁晓君师从近代京剧大师杜近芳。此外,叶少兰与杜近芳分任总导演和艺术顾问。

“台上一声啼,台下千人泪;台上一人笑,台下万人欢”,这是戏曲的功力和魅力。但是近年,常有人讨论戏曲艺术缺少观众和后继乏人的问题,为其传承问题担忧。另一方面,从中国电影诞生开始,戏曲就和电影结下不解之缘,随着时代的发展,梅兰芳的《生死恨》、周信芳的《四郎探母》等很多戏曲名家的表演曲目,都曾被拍摄成电影存留下来。

除了这五部电影,今年是谭鑫培诞辰170周年,谭门传人再次将《定军山》搬上大银幕。在近日北京举办的首映礼上,主创团队称,将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谭派演员的“唱念做打”,以电影语言赋予京剧艺术新面貌。

事实上,近年,不断有戏曲演员呼吁,采用新的形式和手段传播戏曲。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受访时,对京剧和戏曲市场的萎缩揪心不已。他呼吁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相结合,给中华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。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这一话题被重提,国家一级京剧演员赵葆秀说:“希望借助京剧电影的形式,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。”

地方剧种也在行动

在今年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,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“广东馆”第三次亮相香港,第一个推介的作品就是粤剧电影《柳毅传书》(又名《柳毅奇缘》),现场武打表演、电影片花、领衔主演丁凡和曾小敏的即兴演唱等更是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。

其实,早在1913年,香港便制作了第一部改编自同名粤剧的故事片《庄子试妻》,它也揭开了粤剧电影史的首页。

香港历史上更是非常热衷于拍摄粤剧电影,据统计多达上千部。与香港相比,内地粤剧电影的产量则要少得多,1956年的《搜书院》,上世纪60年代的《关汉卿》以及1974年广东粤剧团移植现代京剧拍摄而成的《沙家浜》都是比较知名的作品。

2004年,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《刁蛮公主憨驸马》开播,“退而不休”的红线女再次把粤剧电影带回舞台银幕。之后,粤剧电影《小周后》《小凤仙》《传奇状元伦文叙》等陆续亮相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湖南花鼓戏《儿大女大》20多年来曾在各地巡演3000多场,但将其搬上银幕后,该片半年时间即放映了5000多场。

日前,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主任郭跃进在北京举办的“戏曲电影论坛”上提到,相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的繁荣期,当下京剧电影工程首批十部影片的面世,证明“戏曲电影有了复苏的迹象”。

(刘长欣 周豫)

责任编辑:孙明霞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