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剧院>>聚焦梨园

荀慧生故乡 少儿京剧班的孩子们

2017-06-05 09:58:45 来源:沧州日报

图为少儿京剧班的孩子们正在刻苦练功

5月29日,正赶上“端午”小长假,当大多数孩子享受假期时,在京剧“四大名旦”之一的荀慧生先生的故乡,一拨十来岁的孩子正刻苦练功。压腿、踢腿、下腰、跟头、摔叉、拧旋子、开打……当然,还有练嗓和清唱。

在东光县荀慧生纪念馆前的空地上,孩子们从上午8时开馆就开始练,一套基本功下来,每个孩子的贴身小衫都湿透了。

这是沧州目前唯一的一个少儿京剧班。从全国来讲,这种教孩子京剧的民间戏班也非常鲜见。

荀乡故里的少儿戏班

教孩子学戏的,是家住东光的全国名票李红梅。

李红梅今年52岁,从小喜欢京剧,16岁进了东光县京剧团,虽然算不上科班出身,但基本功还算扎实。后来京剧团解散,她不得不离开了舞台。但她还是热爱,还是想唱,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交付给了京剧。她学唱张派青衣,两次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,两次收获银奖,还以票友身份参加2009年“千秋华章”张派专场挑战赛,与众多专业演员同台竞艺,获优秀表演奖。

获奖归来,一些戏迷家长想让孩子跟她学戏。“那就来吧!”她觉得,教孩子也是一种对国粹的弘扬和传承。

那是2012年,开始只有三四个孩子。5年过去了,戏班里已经有了13个孩子,最大的12岁,最小的才4岁。

“我教戏还是老传统,重基本功。”李红梅用粉色的马鞭(京剧里的一种道具)指着正在荀慧生纪念馆里练功的孩子们说。纪念馆里红廊绿竹,古色古香。孩子们正在阳光下一遍遍地踢腿、下腰、翻跟头,已经汗流浃背。他们的背后,就是荀慧生各种艺术形象的铜雕,旁边的展室门前挂着“戏幕拉开演绎千年文化,绿竹奏响唱说百味人生”“荀氏诸郎皆俊伟,河东小凤写风流”等楹联。

“和我们学戏时比,这已经算是要求松的了。”李红梅说,京剧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,她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。曾有不知情的人看她教戏后问:“李老师,你这是教京剧还是教武术呀?”李红梅回答:“京剧的基本功,要求一点儿不比武术低。”

学戏的孩子与陪伴的家长

大多数孩子已经可以演出完整的节目,比如武戏的小开打、京剧舞蹈《云水禅心》。学戏时间长的,已经可以演出《状元媒》《穆桂英挂帅》《三家店》等选段。

“为什么学戏?”记者问7岁的王依蕊。

“喜欢!”小女孩儿眨着大眼睛说。

王依蕊的妈妈说,孩子从3岁就开始学戏,此外,她还练钢琴、架子鼓。“东光是荀慧生的故乡,我想让孩子多接触一下京剧。”

68岁的宫淑芬则把自己的两个外孙女都送到了这里。她和老伴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也是超级戏迷,他们住在灯明寺,每次来,都要蹬上一个多小时的电三轮。“两个外孙女给我唱一路,幸福呀!”

13岁的梁宽和12岁的陈娅彤也曾在戏班学过戏,前年,他们考上了省艺校。陈娅彤七八岁的时候,看过一次李红梅的演出,她一下子被吸引了,觉得京剧非常美,于是走上了学戏之路。梁宽的亲戚是京剧的票友,小时候偶然听亲戚唱了一段戏,他就入了迷,缠着父母买了MP3天天听戏,还慢慢学会了唱戏。如今,京剧成了他最离不开的东西。放假回家,两个人还是不由自主地来戏班玩儿。

深厚的氛围与未来的希望

在东光,人们对传承国粹有一种骨子里的感情。这份热爱,与京剧大师荀慧生有关。

练功间隙休息的时候,李红梅带着孩子们参观荀慧生纪念馆,讲起了荀慧生当初怎么从东光走出去,怎么学戏,怎么创造荀派艺术。当孩子们得知荀慧生能演300多出戏时,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——只有学过戏的人才知道,会一出完整的大戏意味着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。

因为荀慧生的缘故,东光的戏曲氛围很浓厚,这里有一个享誉京剧界的业余剧社——荀乡剧社,还有一大批铁杆戏迷。李红梅是剧社的主要演员,她的小学员们也经常参加剧社的演出。这不,5月28日,剧社举办端午节京剧公益演出,三个节目,李红梅和学生梁宽各演一个:李红梅演的是剧社新排的《谢瑶环》,梁宽在《三娘教子》里扮倚哥。

看着小学员们能登台唱戏,李红梅非常开心,剧社的大人们也很开心——毕竟,他们中最年轻的也30多岁了。看到这些粉墨登场的孩子,他们看到了京剧的未来和希望。

责任编辑:牛二亮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