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剧院>>聚焦梨园

贵州花灯戏《盐道》:创新传承地方非遗

2017-07-02 08:42:25 来源:中国文化报

自2015年贵州花灯剧院的《盐道》首演至今,其第三次改版在期待声中姗姗来迟。流传于贵州民间的花灯歌舞,蓄势待发地想要展现其作为地方戏曲非遗文化的深度和厚度。

□□ 美斯

贵州花灯戏《盐道》,大气磅礴地传承着贵州精神和富于特色的地方非遗。

花灯剧以其“原味”感染观众

当《盐道》的演出结束时,观众自发起身鼓掌、喝彩或沉思。花灯从草根艺术蜕化到舞台艺术过程中的创新,使田间地头的“路灯”恍然变身为独坐书房的“台灯”。花灯艺术所积累的底蕴,在传承过程中所拥有的庞大本土群众,早已使开演前“不懂花灯”的疑云烟消雾散。

戏剧特有的能力是意志和感受,一旦过分着力于理性认识,就可能丧失冲突的美。一出好看的戏也可无须做到一清二楚的故事叙述,而是要透过情绪的迸发点,以感情冲击让观众情不自禁获得“好看”的感受。这也方便了传统文化在戏剧矛盾的引人入胜中,能进一步以自身的“原味”回馈大众。

花灯剧初始于清末民初的贵州民间歌舞,打开浩繁卷帙的文化历史后发现,它不断在触及新的艺术样式——以《盐道》的故事发生地思南为例,其花灯形式因居贵州东部,故而与邻省湖南的花鼓戏有相通之处。花灯剧从歌舞为主要形式的表演逐渐加入了小戏,汉族文化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,又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地交融,于是,现如今作为“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”的贵州省花灯剧院的剧目,在彰显古老的汉族戏曲中所要传承的汉文化主旨的同时,又接地气地渲染上了本土繁密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,使之从单一变向多元,由片面走向精湛,并不断在契合时代主题的过程中精益求精。

花灯剧自改革开放以来,以其能说、善舞、放歌的形式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样式走向现代化体式的不可磨灭之一笔:《七妹与蛇郎》《打头台》《红军送我一把壶》……又衍生出冲破舞台局限的《月照枫林渡》,再上一层楼的《枫染秋渡》等,这些经过岁月洗练的万象更新,在《盐道》中都可窥见一斑。

在剧中饰演田景花的贵州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。

大相无形的舞台想象力

《盐道》以“炸平霸王滩”为主线,讲述了民国时期思南田记盐号老板娘田景花,为了造福一方百姓,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始终坚守在炸平霸王滩这件事情上。

编剧钟声在田景花磕磕绊绊的一生中,长久地安置了命运突如其来的彷徨。人世充斥着险恶,生命布满了捉弄,仿佛在沙漠中蹒跚的落难客。然而,在一些人看来,沙漠之所以那么美,是因为某个绿洲里藏着的那口水井,田景花始终坚定不移地要炸平霸王滩,她心中那口冷冽、幽深的井扎根于执着的信念中,予大爱拉开一生的序幕。这样的爱深植于贵州的土壤,是田景花甚至整个田家对伟大“中国梦”跨时代的精神回应,是一方水土所养育的贵州精神的传递。

在故事结构上,虽围绕霸王滩而展开,但导演潘伟行却从未在舞台上展示过霸王滩的具体情境,这使“霸王滩”这个地方染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,开启了观众脑海里最大限度的想象。它已经不再只是一座阻挡当地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滩坝,还可阐释为田景花一生所受外界的阻拦,亦是白帕军反抗腐朽朝廷时的阻拦,霸王滩成了众人在人生路上不停试图越过的高山。

另一方面,盐道纵横交错,盐商形形色色,盐地风采各异,加诸于一方舞台,未免满目缭乱。这出戏遂化具体为抽象,给予表演和观者充分留白的空间。湍急盐道的,是幕间曲传进耳中的乌江号子,船工们铿锵有力的歌声是万众齐心渡河的汗水;盐商的民众性,凝固着田家几代人顺遂民意,为民着想的小小缩影,以小见大的表露出流传在思南盐商血脉中,中国传统文化里以人为本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;“盐”地的社会风俗,是土家摆手舞、傩戏、黔东民族音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。

这些元素在编排上的低调出现,正是为了让观众在回味时,幡然醒悟其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——它不仅仅是一次贵州民间文化的呈现,更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互相不间断学习、不间断交融的产物,盐商也不再只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,它同少数民族文化相遇后升华,成为了全民族的一部分。

从小旦、徐娘至圆形人物

曾荣获“梅花奖”的贵州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为深入田景花的精神世界,亲身下思南采风,体验生活,在体悟人物的劳作时也迎来了一次新的挑战。在剧中,描述了田景花从“远望皎若太阳升朝霞”到“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”的光景,这位从艺近40年的文艺工作者演绎过众多性格各异的彩旦式妙龄角儿,挑起过大戏里惯看秋月春风的螺旋式徐娘模样,现下居然涉猎了一个融以往之有,却又将跨度如此之长,色彩如此之复杂,遂成以往之无的圆形人物。田景花从旧时的不曾谋面,被演绎到今时的似曾相识,志坚在眉,情深在睫,劳心忡忡,言寓于色,声色犬马不及其折腰颦蹙。从初时在码头盼夫归的满心欢喜,到乐极生悲痛失爱夫的陡然失控,催发观众入戏的程度也在步步深化,终于在她被害入狱时达到了顶峰。她精神的失态表述在妆容间的细纹褶皱、步履落落,但是赶超于戏剧时代的独立女性的形象则在坚挺的身姿、昂扬的歌声,保持体面的话语中雕砌起来。

一个优秀的演员应该有着引导观众情绪的本领,邵志庆的表演,则将“演”扭转成娓娓道来的潜移默化,观众唯可直面于田景花,如同小说中“无招胜有招”的境界,更加入木三分。

时而灵跃雀动,时而闲情逸致,时而又步步紧逼,花灯音乐的节奏感在写意中统领着整出戏的律动;或高亢,或低婉,或灵巧,或沙哑,花灯唱腔的抑扬顿挫在音乐制作团队三足鼎立的筹划下,整场旋律流光溢彩;邵志庆与其所领衔的一众中青年演员之间互有往来,角色与演员之间的贴合不仅表明了文化传承的后继有人,成熟老到与新鲜茁壮相遇,是时代在前行中永不落幕的序章。

思南盐商文化的民族性同民俗性穿过岁月的云起云舒存留至今,要传达的也正是现代社会人人所秉承的人文精神。《盐道》即将登上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,相信这样一出怀揣着伟大“中国梦”的剧作,能够以其内敛的叙事方式,在美益求精的创作团队身边,点燃千家万户对花灯这门艺术的星火。

责任编辑:武曼华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