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剧院>>聚焦梨园

国樑爹爹,挽救了一个剧种

2018-05-16 17:07:51 来源:钱江晚报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朱国樑

余斌饰演朱国樑(中)。

每年5月18日,浙江昆剧团都会有一场纪念,一次致敬。

这一天,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遗的纪念日,也是62年前浙昆晋京演出《十五贯》后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社论《从“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”谈起》的日子。

这出戏捧红了几位传字辈大咖:“况钟”周传瑛,“娄阿鼠”王传淞……但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角色“过于执”——当年,几乎所有顶尖“剧评人”,如俞振飞、梅兰芳、田汉、汪曾祺,都曾为他打call。

他的扮演者,叫朱国樑。

今年,先生诞辰115周年。昨晚,浙江胜利剧院,浙昆用一场特别的演出,纪念他——《一个不能忘却的人——朱国樑先生》。今天,纪念研讨会将在杭州举行。

不能忘却,一个很重的前缀。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:没有朱国樑,就没有浙昆。甚至用“一个人挽救一个剧种”来形容,也并不为过。

飘摇动荡的年代里

他挽救了一个剧种

昨晚演出谢幕时,浙昆“世字辈”艺术家一起走上舞台——朱世莲、俞康、龚世葵、王世瑶、王世菊、张世铮、郑世菁、周世瑞、沈世华、汪世瑜。如今还健在的“世字辈”几乎都来了,这是近几年都不曾看到过的画面。他们大多已年届耄耋,年龄最大的朱世莲86岁,也是朱国樑的二女儿。

此番再聚首,他们有几句话想说——

“我们团是哪年落户杭州的?”

“大概是1952年吧。”

“春天还是秋天?”

王世瑶说:“是冬天,当时是在混堂里开会。最后拍板的,还是国樑爹爹。”

国樑爹爹,大家都这样叫他。

朱国樑是宁波镇海人,上海法政学堂念大学,但后来不得不辍学,转投南画画家、苏滩艺人张柏生为师。1928年,朱国樑与师父张柏生之女张凤云合作,用两人的名字,创立“国凤社”(后改为“国风”),表演苏剧。

1936年,日寇入侵,社会动荡。在朱国樑的邀请下,上世纪40年代,快撑不下去的王传淞和周传瑛投奔到他的“国风”苏剧团里,既唱昆剧也唱苏剧。

周传瑛曾这样描述那段时光——七个演员三双靴,一个乐队兼文武。全团只有一条船,在江浙沪的各个码头演出,舞台是茶馆、祠堂、墙角、桥堍……最不可想象的就是“独脚场面”:前辈张仁发(艺名张兰亭)一个人同时操作齐钹、单皮鼓、大锣、小锣、胡琴等文武场各般乐器,一个人撑起一支乐团。

就这样,朱国樑、龚祥甫、王传淞、周传瑛、张家三姐妹(张艳云、张凤云、张娴)和他们的兄弟张仁发,这八个人,后来大部分成了浙昆初建时的元老与核心。龚祥甫、王传淞、周传瑛后来也成了张家三姐妹的终身伴侣。

周传瑛时常想念这段时光。“那几位老人的存在,对后来《十五贯》(改编本)的出现,对浙江昆剧团(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昆剧团)的成立,对昆剧的继承和发展,有不能任意忘却的功劳。”

这也是此次纪念朱国樑的最大原因。在朱国樑的支持下,正昆舞台演出依附苏剧,衰而不绝。

早在1983年,周传瑛就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——所谓“救活”昆剧的《十五贯》(还有纪念洪昇而演出的《长生殿》),出现在这个坚持昆剧演出的破烂戏班子身上,难道完全是偶然么?……没有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,就没有《十五贯》;而没有“国风”,就没有浙江昆剧团。

《十五贯》一炮而红的背后

有着丁玲和袁牧之的不懈努力

再来说说《十五贯》。

5月15日,一早从北京坐高铁来杭州的,还有朱国樑的外孙女袁小牧。

可能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,但一说这个名字,你就懂了:袁牧之——中国电影的奠基人,编导了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《马路天使》《生死同心》《八百壮士》。

我们用一个小故事,来理一理人物线。

1955年春天,袁牧之和丁玲在杭州养病。两人在报纸角落里发现,有个戏院在演昆曲《牡丹亭》,第二天的剧目竟是《长生殿》。丁玲很惊讶,汤显祖和洪昇的作品竟然还“活”在舞台上,绝迹多年的昆曲竟然还能看到,太难得了。

两人直奔剧场,演出开始了,服装是破旧,阵容是老的老,小的小,但精湛的演技使他们倾倒。第二天,在时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、之后主持了《十五贯》剧本改编的黄源的陪同下,接着看《长生殿》,两位更加兴奋了。

1954年,国风昆苏剧团赶排了全本《长生殿》,这在全国的戏班里也是唯一的。这部戏的年轻女主角,叫朱世藕,是朱国樑的小女儿。她初向父亲学习苏剧,后与传字辈老师学昆剧,是剧团的当家旦角。1951年,她成为国风昆苏剧团第一任团长,只有17岁。

此刻,袁牧之被眼前青春的朱世藕吸引了。帮忙牵线的黄源后来在文章中写道:“袁牧之曾是上海的著名话剧演员,当时中央文化部的电影局局长,是戏剧界著名人士,我暗中希望有他对昆剧的赞助,或可摆脱它目前的困境。”

没过几个月,1955年8月8日,两人结婚。他们相差25岁,生了3个孩子:大女袁牧女(2014年去世),小女袁小牧,儿子袁牧男。

丁玲休养期满后回京,四方奔走,告诉文艺界有个昆剧团还活在杭州。而袁牧之则找了田汉,他是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、戏剧家协会主席,像“国风”这类民间团体,属于他的管辖范围。

后来的事,你都知道了。《十五贯》第二年进京演出,一炮而红。

责任编辑:谭倩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